2008年7月25日星期五

寒露緣盡時…月影

縱使科技進步﹐社會變遷﹐我們每一代人都會經歷著相同的生離死別。有多少次相聚﹐就有多少次別離。無論是多親密的人﹐多深厚的關係﹐緣份一旦流轉﹐甚麼也不能抵擋。

在第二至四代香港人的中文教本中﹐每一篇文章的存在意義不限於作為修辭寫作的模仿對象﹐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。要傳承對因時代動盪而生離父輩的思念﹐非朱自清的《背影》莫屬。文章記述了朱自清和父親各走南北而在車站分別一幕:
「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,再找不著了,我便進來坐下,我的眼淚又來了。」《背影》朱自清
那是上世紀初的上海。

在那個年代﹐父母輩的識字率遠比子女輩的低。故此我們會在文章中較易知道子女輩對父母輩的感覺。那麼我們又如何得知父母輩對子女輩﹐甚或一代人對其父母輩和子女輩的感覺呢?

一個世紀後的今天﹐時代不再像上世紀初般動盪。可是通訊及運輸技術的進步令離鄉別井變得比以前容易﹐生離的可能性變得更大。上世紀朱自清目送父親的視線﹐今天會有更多人有幸分享﹐而且目送的對象不限於父母﹑不限於同輩﹐有可能是自己的兒女。龍應台一生足跡遍及全球。每一次到另一個地方生活﹐她或隻身前往﹐或攜眷到埗。她在車船上目送父母目送子女的次數大概會比朱自清多吧。但反過來看﹐被目送的決不只是龍應台的父母子女﹐也包括龍應台自己本身。父母子女也會離開龍應台到另一個地方生活。那時便是龍應台在驛渡海關目送父母子女的離去。到底那個反過來的視線是甚樣呢?且看看她的新作《目送》:

「我慢慢地、慢慢地瞭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:不必追。」《目送》龍應台
那是上世紀未本世紀初的兩岸三地和德國。

普遍識字的這五代香港人大多都經歷這種目送父母子女的情景。這種感覺﹑這種思念為我們多代人所共有﹐並沉澱為文化的一部分。也許數年後﹐這篇文章會進入中文或文學的教本中﹐和《背影》一起與下一代分享世代生離的思念。

緣份流轉是每人都必定經歷的事﹐沒有人有能力去阻擋。除了目送已流逝的緣份外﹐大概沒有任何面對緣份流轉吧!僅將此文與螢幕旁經歷過目送這思念的你共勉之。

沒有留言: